在小说、影视剧乃至非虚构写作中,“谁在讲故事” 比“讲了什么故事”更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感知与判断。叙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,更是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“眼睛”与“耳朵”。他所处的立场——是客观中立,还是主观偏见;是全知全能,还是局限一隅——直接决定了读者“看到什么”“相信什么”“共情谁”。
许多作者只关注情节与人物,却忽略了叙述者这一“隐形导演”的操控力。结果便是:读者对角色产生误解、对事件判断失衡、对主题理解偏差。
真正高明的写作,必然是对叙述者立场的自觉设计与精准控制。本文将从“叙述者立场的类型”、“立场如何塑造读者认知”、“如何利用立场制造张力”以及“不同文体中的立场策略”四个方面,系统解析叙述者立场如何成为操控读者视角的“隐形杠杆”。
一、叙述者立场的四种基本类型
叙述者立场并非简单的“第一人称”或“第三人称”,而是指叙述者与故事、角色、真相之间的关系定位。根据其可信度与信息掌握程度,可分为四类:
✅ 1. 全知叙述者(Omniscient Narrator)
特征:上帝视角,知晓所有角色内心、过去未来、明线暗线;
立场:通常中立、权威,如历史记录者;
效果:提供宏观视野,便于展开复杂结构。
风险:若缺乏节制,易削弱悬念,让读者感觉“被灌输”。
✅ 2. 有限叙述者(Limited Narrator)
特征:聚焦某一角色(常为主角),仅知其感知范围;
立场:主观性强,带有角色的情绪与偏见;
效果:增强代入感,读者与角色“同呼吸共命运”。
示例: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中,尼克作为叙述者,他对盖茨比的崇拜与对黛西的失望,直接影响读者对人物的判断。
✅ 3. 不可靠叙述者(Unreliable Narrator)
特征:因年龄、智力、精神状态、道德缺陷或刻意隐瞒,扭曲事实;
立场:主观且失真,读者需自行判断真相;
效果:制造悬念、反转与心理张力。
经典案例:
《洛丽塔》中亨伯特以“深情爱人”自居,但其叙述中对少女的迷恋与操控,让读者逐渐识破其伪善。
✅ 4. 多重叙述者(Multiple Narrators)
特征:不同章节由不同角色叙述,呈现多重视角;
立场:每个叙述者都有其立场与盲区;
效果:展现事件的复杂性,打破单一真相。
作用:让读者从“接受者”变为“侦探”,自行拼凑完整图景。
二、叙述者立场如何塑造读者认知?
✅ 1. 决定“信息可见性”:读者只能看到叙述者愿意展示的内容
全知叙述者可揭示“反派密谋”;
有限叙述者则可能“错过关键线索”;
不可靠叙述者会“选择性遗忘”或“美化行为”。
后果:读者的认知永远受限于叙述者的“信息滤网”。
✅ 2. 影响“情感倾向”:叙述者的态度引导读者好恶
若叙述者频繁描写某角色的“疲惫眼神”“颤抖的手”,读者易产生同情;
若叙述者用“冷笑”“阴险的目光”形容另一角色,读者自然反感。
技巧:
用细节描写、形容词、比喻等“情感标签”植入立场。
✅ 3. 塑造“道德判断”:叙述者是否为角色辩护,影响读者价值观
叙述者说:“他杀人是为了救妹妹。” → 读者可能原谅;
叙述者说:“他杀人只为泄愤。” → 读者必然谴责。
关键:叙述者的“道德评价”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具影响力。
三、如何利用叙述者立场制造叙事张力?
✅ 1. 制造“信息差”:让读者比角色知道更多或更少
全知视角:读者提前知道陷阱,为主角捏汗;
有限视角:主角被蒙蔽,读者也一同被骗,反转时更具冲击。
效果:控制悬念节奏,增强戏剧性。
✅ 2. 设计“认知反转”:通过揭示叙述者不可靠,颠覆读者理解
前期叙述者坚称“我是无辜的”,后期揭示其为真凶;
读者被迫重新解读所有过往情节。
经典手法:
《罗生门》中每个叙述者都美化自己,真相永远模糊。
✅ 3. 构建“道德困境”:让不同叙述者提供对立解释
丈夫说:“她背叛了我。”
妻子说:“他长期家暴,我只想逃离。”
读者无法简单判定对错,陷入思考。
作用:提升主题深度,避免说教。
四、不同类型作品的叙述者立场策略
✅ 1. 悬疑/推理小说
常用有限或不可靠叙述者,隐藏关键信息;
真相在结局通过“全知视角”或“新证据”揭晓;
避免让叙述者提前“破案”,破坏悬念。
✅ 2. 网络爽文(男频/女频)
多用主角有限视角,强化代入感;
叙述者常带“赞赏语气”描写主角成长;
对反派使用贬义词汇,引导读者仇恨。
注意:避免过度美化主角,沦为“玛丽苏”。
✅ 3. 文学小说/心理小说
偏好不可靠叙述者,探索人性复杂;
通过语言风格、记忆断裂展现心理状态;
允许读者质疑叙述本身。
示例:
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记忆的主观性,本身就是主题。
✅ 4. 非虚构/纪实写作
追求客观中立立场,避免主观评价;
若采用第一人称,需明确“个人视角”局限;
用多方信源交叉验证,减少偏见。
五、实战技巧:三步掌控叙述者立场
✅ 第一步:明确叙述者身份与动机
他是谁?(主角、旁观者、历史记录者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