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写作的广阔天地里,清晰流畅的表达是抵达读者心灵的桥梁。然而,不少创作者却常常陷入语言复杂的泥沼,让本应熠熠生辉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。那么,写作时究竟该如何避免语言过于复杂呢?
首先,要明确写作目的与受众。写作并非自说自话的孤芳自赏,而是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若是面向大众撰写一篇科普文章,却堆砌大量专业术语,如同在普通人面前筑起一道高墙,虽尽显学识,却将读者拒之门外。比如介绍天文知识,若通篇皆是“星系核合成”“吸积盘光度变化”等词汇,普通读者只会望而生畏。此时应将复杂概念通俗化,用“星星的诞生”“宇宙中的神秘漩涡”这类通俗易懂的描述开启话题,再循序渐进引入专业内容,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。当写作目的是抒发个人情感时,也需考虑受众感受,过度雕琢、故作深沉的语句,如“在那心灵的幽深处,氤氲着一抹难以名状的情愫”,反而显得矫情,不如直白地道出“我心里难受,却说不出缘由”,更能引起共鸣。
简化句子结构是关键一步。长句虽能承载丰富信息,但易使读者迷失在层层修饰与从句中。试想“在那片被岁月侵蚀、风雨洗礼过的古老土地上,矗立着一座饱经沧桑、见证历史变迁的破旧庙宇”,读来令人喘不过气。不妨将其拆解,“古老土地经岁月与风雨,有座破庙立于此,见证历史”,简洁明了,画面依旧清晰。日常写作中,多使用短句,如“他跑了。气喘吁吁。满头大汗。”节奏明快,富有冲击力,远胜冗长拖沓的单一长句。并列结构也需谨慎运用,“他聪明、机智、果敢且极具创造力”,看似全面,实则笼统,换成“他聪明,解题思路新奇;果敢,面对困难勇往直前;还特具创造力,常冒出新奇点子”则生动鲜活。
精准用词,摒弃华丽辞藻堆砌。词语是文字的基石,精准恰当的用词方能构建稳固篇章。有些作者为显文采,大肆搬用成语、典故,却不顾及是否贴合语境。写风景时,“这里美得让人叹为观止,仿若仙境,令人心旷神怡”,一连串赞美之词堆砌,却未描绘出具体景致,不如“眼前的湖澄澈如镜,倒映着蓝天白云,微风拂过,波光粼粼,美极啦”,实实在在勾勒出画面,读来真切。动词选用尤要斟酌,“他快速地跑过去”简单直接,若写成“他如离弦之箭般呼啸而驰”,虽有气势,但略显刻意,在日常叙事中,质朴动词更显自然。
巧用修辞,而非泛滥成灾。修辞是为文字增色添彩的妙笔,但运用不当或过度,便成累赘。比喻需贴切,形容月光“像银色绸缎铺洒大地”美妙绝伦,若比作“老旧破布随意搭在天上”则荒诞不经。拟人亦如此,赋予花朵“笑脸迎人”灵动可爱,可若让石头也“皱着眉头抱怨”,则违背常理,破坏整体和谐。排比句式能增强气势,可连用三个以上相同句式,若内容空洞,也会让读者心生厌烦,如“梦想是……梦想是……梦想是……”,若无具体意象填充,只是空洞呼喊,不如脚踏实地描述逐梦细节。
反复修改,以读者视角审视。初稿完成后,切莫急于发布,需静下心来回炉打磨。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,耳朵能敏锐捕捉到拗口、不畅之处,这是最直观的检验方式。读完一句,若气息断崖、节奏混乱,那这句大概率存在问题。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回头看,往往会有新发现,当时苦思冥想写下的段落,或许在冷静后看来冗余啰嗦。还可求助他人,朋友、家人或是写作小组伙伴,他们作为旁观者,能指出那些你习以为常却让读者困惑的表述,比如某个生僻词汇、绕弯子的句式,借助外部眼光,让文字更通透。
写作是一场漫漫征途,避开语言复杂的陷阱,才能轻装上阵,用简洁有力、真挚诚恳的文字打动读者。“网梦驿站”是一个全面支持创作作者的综合平台,致力于为网络文学和视频内容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我们汇聚了写作指导,版权交易等多种资源,如果你是新手或者写作路上的创作者,可以来我们的平台,让你发光发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