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写作中,真实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“隐形力量”。它不一定是事实的完全还原,但能让读者产生一种“这就是真的”、“我也经历过”的感觉。无论是小说、散文、公众号文章,还是短视频脚本,只要能营造出真实感,就能极大地增强作品的代入感和感染力。
很多写作者常常陷入一个误区:认为只有“真实发生的事”才能写出真实感。其实不然。真实感的本质是情感的真实、细节的真实、逻辑的真实,而不一定要求事件本身完全符合现实。
本文将从“什么是真实感”、“真实感的核心来源”、“提升真实感的具体技巧”三个方面,系统讲解如何在文章中打造令人信服、打动人心的真实感,让你的作品更具说服力与共鸣力。
一、什么是“真实感”?它为何如此重要?
所谓“真实感”,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认同感。它不是对事件是否真实的判断,而是对内容是否“合理”、“可信”、“贴近生活”的感知。
✅ 真实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✅ 1. 增强代入感
当一篇文章具有真实感时,读者更容易被带入情境中,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角色,从而产生情感共鸣。
✅ 2. 提升可信度
即使是虚构的故事,如果细节到位、逻辑自洽,也能让读者觉得“这事可能发生”。
✅ 3. 激发情感共鸣
真实感往往伴随着情绪流动,它能让读者产生“我也这样想过”、“我也有过类似经历”的感受。
✅ 4. 增加传播力
一篇让人觉得“真实”的文章,更容易引发转发、评论和讨论,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。
二、真实感的三大核心来源
要写出真实感,并非一定要亲身经历,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以下三个层面的“真实性”。
✅ 1. 细节真实:用具体描写代替抽象描述
很多人写文章喜欢用“我很伤心”、“他很生气”这类抽象表达,但真正能打动人的,是那些具体的动作、表情、环境描写。
例如:
❌ 抽象:“她很难过。”
✅ 具体:“她的手指紧紧攥着手机,眼泪一颗颗砸在屏幕上,声音颤抖得几乎听不清。”
通过细节描写,读者可以“看见”人物的情绪,而不是仅仅“知道”。
✅ 2. 情绪真实:写出人物或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
情绪是连接读者与文字的桥梁。哪怕是一个虚构的故事,只要情绪真实,也能让人产生共鸣。
例如你在写“职场新人的成长”时,可以描写:
第一次加班到深夜的疲惫;
被领导批评时的羞愧;
完成第一个独立项目时的成就感。
这些情绪体验,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,因此更容易引起共情。
✅ 3. 逻辑真实:让情节发展合情合理,不突兀
即使是一篇虚构的小说,也必须遵循内在的逻辑规则。人物的行为动机、事件的发展顺序、因果关系都要经得起推敲。
比如你写一个人突然辞职,不能只说一句“他不想干了”,而应该交代:
是不是长期压抑导致的爆发?
是否有某个触发事件?
他的性格是否决定了这个决定?
这种逻辑链条的建立,能让读者觉得“这事确实可能这么发展”。
三、提升真实感的实用技巧
掌握了真实感的来源之后,我们再来看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,帮助你在写作中自然地营造真实感。
✅ 技巧一: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或有限第三人称视角
第一人称(“我”)是最容易传达真实感的叙述方式,因为它是直接的心理流露。
例如:
“那天晚上,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抽烟,看着楼下路灯下一圈一圈的光晕,忽然觉得自己特别失败。”
这种方式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你的内心世界,感受到你的孤独与迷茫。
如果是第三人称,也可以采用“有限视角”,即只展示某个人物的所见所感,避免全知全能式的叙述。
✅ 技巧二:加入具体的时间、地点、物品描写
时间、地点、物品是构建场景的基础。它们能让读者“身临其境”,增强画面感和代入感。
例如:
“那是2019年的冬天,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。我和她在地铁站口等车,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很快散开。”
这样的描写不仅提供了背景信息,还唤起了读者对那个季节、那种天气的记忆。
✅ 技巧三:模仿真实语言风格,避免书面化堆砌
生活中的人不会说话像论文,也不会每句话都结构完整。适当使用口语化表达、停顿、重复,反而会让对话更真实。
例如:
❌ 生硬对话:“我觉得这件事我们应该重新考虑。”
✅ 自然对话:“其实吧……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该换个思路?”
后者更接近日常交流,读起来更自然。
✅ 技巧四:引入“不完美”的人物设定
完美无缺的人物往往让人觉得虚假。相反,一个有缺点、会犯错、有挣扎的角色,反而更真实、更有吸引力。
例如你可以写一个主角:
并非天生优秀,而是不断试错才成长;
有时候也会冲动、焦虑、后悔;
有过失败的感情经历,但依然愿意相信爱情。
这些人性化的设定,让角色更立体,也让故事更真实。
✅ 技巧五:结合社会现象或普遍经验
如果你的文章能反映当下社会的某种普遍现象或群体情绪,就更容易获得广泛共鸣。
例如:
写“996工作制下的年轻人”
描绘“小镇青年的城市漂泊”
探讨“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”
这些话题本身就具备现实基础,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,从而产生真实感。
四、不同类型写作者的真实感塑造